English

儒家思想与“世界哲学”

1999-05-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越冰 我有话说

可爱与可信、真情与真理、知识与价值、理性与德性,一句话: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整合,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所共同面临的困惑与矛盾。哲学家们或偏于一隅,阐幽发微,或高屋建瓴,卓有独造,不论你是什么风格,属于什么主义,这个问题都不可回避,这一困惑都必须触及。路径可以不同,但都是为了寻找同一个谜底。李翔海教授的《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通过对现代新儒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的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的系统梳理和阐析,遍历中西哲学传统,回省其现代走向,为儒家思想的未来发展预示了“一个可能的、比较健康的方向”,同时在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征途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且赢得了喜人的理论创获。

“世界哲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在致力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过程中对未来哲学的憧憬和对理想哲学的描绘。中国现代三大思想流派都有自己的世界哲学蓝图。自由主义西化派的代表胡适,以现代学术眼光写出了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他在书中预言东西哲学思潮互相接触、影响、汇合,将于五十年、一百年后可望产生一种“世界的哲学”,这种世界哲学乃是融会中西的“中国的新哲学”(见第一篇《导言》)。遗憾的是他们“提倡有心,创造无力”。自由主义在中国始终没能创造出自己的真正独立的哲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指出“世界哲学的未来发展总是趋向于中西融合,理智的和直觉的、科学实证和道德人本的互补”(方克立语)这一正确的方向,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新儒家通过实际的理论创造,建构了初具雏形的“世界哲学”。李翔海的《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给我们展示的正是这一哲学理论的最新风貌。

李翔海将本体诠释学视为儒学发展中实现的“歧出转向”之新,是由于它突破了正统派新儒家坚持“德性优先”因而难以在儒学中为知识理性确立独立地位的理论困局,他努力揭示其肯定认知理性的本体地位,显发知识与价值的内在统一性和原始统一性,认为这就直接关涉到人类现代文明的症结与焦点,代表了解决儒学时代课题的理论自觉。李翔海将尚处于发展中的本体诠释学的有关理论和思想火花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在对其理论价值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它的某些不足,这就促使尚未形成体系的哲学理论“获得更加自觉的理论形态和更加成熟的表达方式”,方克立先生在给该书所作的序中指出作者“也直接参与了这一当代哲学理论的创造”,是对李翔海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其实,“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也是李翔海本人的理论追求,研究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的块垒。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是要建构“统一的世界哲学”模式,同时也自视为儒家最高、最后的理想。李翔海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立场上,把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的理论路向引出了思想与语言这种主观的观念形态的封畛,而直接紧贴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生产方式等更为根本的生存方式,从而使这种统一具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这还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呼唤着真情弥漫真理彰显的既可爱又可信的美丽世界的来临,我们呼唤着理性与德性相统一的健康人性的永生,我们呼唤着综合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创造出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哲学”的诞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